心靈與大腦的關係
概念化和心理理論隨著時間、宗教信仰和文化以及古代和現代哲學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早期關於心智的理論描述中(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以及後來的中世紀哲學家),心靈與靈魂聯繫在一起,靈魂本身被認為是不朽和神聖的。大多數說法,包括現代觀點,都將心靈描述為經驗和環境背景下的思想和意識。思想通常被認為是私人自我的財產,這一點在「下定決心」、「改變我的想法」和「了解我的想法」等流行表達中顯而易見。記憶、注意力、邏輯、洞察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的能力以及根據理論的情緒、抑鬱和無意識過程都是心靈的主要特徵。
心靈與大腦的關係在所有關於心靈的討論中都很明顯,最近在精神病學和神經科學的討論中也是如此。認知科學和 神經科學 目前致力於了解大腦處理、行為和認知如何相互作用。認知神經科學積極參與研究人類作為活躍和思考的有機體,如何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利用大腦實現目標並滿足需求。這項研究表明,認知能力(被認為是基於思想的)與環境之間以及認知與行動(被認為是基於物理的)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繫[1 ] 。最近的功能性磁振造影研究[2]表明,基本感覺和運動認知的特定方面以及面部和單詞識別以及思維的更高級別過程,所有這些都被認為是基於思維的,受到高度且獨特地專門用於這些過程表明心腦相互作用是透過高度專業化的獨特大腦機制發生的。例如,情景記憶是人類思維的重要能力,它能夠記住自己發生的事情以及時間,並被認為是人類獨有的。使用神經影像學研究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3] ,並且已確定特定的額葉情景記憶大腦區域(與語義記憶相關的區域不同)可以進一步將大腦與心靈聯繫起來。
大腦和心靈的關係對於精神病學領域尤其重要,該領域長期以來一直採用大腦與心靈二分法進行治療。 Gabbard 2005,聲稱大腦和心靈不是獨立的實體,而是「心靈是大腦的活動」。 Gabbard, 2005, [4]譴責精神病學將基因、藥物和生物醫學因素與大腦實體以及環境、心理治療和心理社會因素與心智實體廣泛關聯,並透過強調不可分割的關係來主張心腦實體的統一性。基因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本質,以及心理社會因素與大腦結構之間相互作用的本質。在他看來,當代精神病學中大腦和精神的兩極分化,以及隨後認為藥物治療適用於生物或大腦疾病而心理治療適用於心理或精神疾病的觀點,是一種誤解,阻礙了治療的實施。生物心理社會綜合治療。
在精神病學大腦研究的背景下,有神經影像學證據表明,與心靈相關的心理變量在人類行為的神經生理學基礎中發揮作用[5] 。這個結論是基於對強迫症、恐慌症或單相嚴重抑鬱症患者心理治療效果的神經影像學研究結果得出的,結果表明心理治療涉及的功能和過程影響大腦活動和可塑性。安慰劑效應的研究結果也得出相同的結論,即基於思想的心理過程引起大腦活動[5] 。這些研究表明,攝取安慰劑藥物所產生的信念和期望會調節大腦的生理和化學活動。
參考文獻
[1] Makeig S, Gramann K, Jung T, Sejnowski T J, Poizner H, Linking brain, mind and behavi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 Volume 73, Issue 2, August 2009, Pages 95-100; Neural Processes in Clinical Psychophysiology
[2] Kanwisher N. Functional specificity in the human brain: A window into the functional architecture of the mind. PNAS, June 22, 2010 (vol. 107, no. 25, 11163-1117)
[3] Tulving E. Episodic memory: From mind to brain. Annu. Rev. Psychol. 2002. 53:1-25
[4] Gabbard G.O. Mind, brain, and personality disorder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5; 162:648-655)
[5] Beauregard M. Effect of mind on brain activity: Evidence from neuroimaging studies of psychotherapy and placebo effect. Nord J Psychiatry 2009; 63:5-16.